重拾五四精神 用愛國民主科學取代攬炒

今天是五四青年節,這個節日在香港長期以來都未得受到應有的重視,不論政府或民間,都鮮有紀念五四運動的活動,對探索青年精神,推動青年發展,亦顯得很不足夠。而今日的香港,中國歷史有大量被歪曲誤導的跡象,尤其是近現代歷史,香港的青少年空有對社會發展的理想和激情,卻有誤入「攬炒」歧途的危機,故而,在香港很有必要重溫五四愛國青年運動的歷史,重拾五四精神,用愛國、民主、科學精神取代「攬炒」。

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事,是由青年人主導的愛國運動。其背景是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當時的民國政府以戰勝國身份參加1919年的巴黎和會,但卻在外交上失敗,未能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,引起國民的憤慨。在巴黎和會上,西方列強處理「山東問題」時,欲將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權益,轉讓給日本,掀起一場青年學生主導的愛國運動。由於這場運動爆發於5月4日,故簡稱為「五四運動」。

五四運動是一場愛國運動,當時的口號是「外爭主權,內除國賊」,就是要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,懲處未能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的不稱職的政府官員,得到全國民眾的大力支持。最終,中國代表在當年的6月28日,拒簽署《凡爾賽和約》,運動也取得階段性的成果。

與五四運動相關連的是1910年代中至1920年代初,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。由陳獨秀、李大釗、蔡元培、胡適、魯迅等一批知識分子發起,提出德先生和賽先生兩面重要旗幟。德先生即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,賽先生意為科學,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。新文化運動是要從文化和思想的層面,改變中國舊有的封建落後和愚昧的面貌,讓中國強起來,擺脫列強的侵略和欺凌,成為獨立自主的現代中國。

五四運動對中國歷史影響巨大,令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。而五四的精神直至今日仍然具有現實的意義,今日的中國青年仍然需要追求德先生和賽先生,用青年人澎湃的激情,推動國家的民主進步和富強文明。因而,現在仍然有必要紀念五四運動,推動青年人的愛國、民主和科學精神。

在香港,同樣須要紀念五四運動,注重愛國、民主和科學的五四精神。香港許許多多的年青人,熱愛香港,關心社會,希望促進香港的民主,促進社會公平,建立一個更符合理想的香港社會。青年人的這種想法和願望,青年人渴望社會向前發展的激情,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,十分寶貴,值得珍惜。

與當年的時代背景不同,五四運動前的中國社會的封建制度、封建禮教和舊有文化,經過兩千年的發展,許多地方已經腐朽,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,嚴重阻礙社會的發展和進步。而香港的「一國兩制」卻是全新的事物,才剛長出來,有巨大的生命力,亦有很大的空間去發展和完善。而且,伴隨着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不斷發展與進步,民主和科學的精神在中國不斷發展,「一國兩制」只會越走越成功,前景光明。

香港青年須留意的是,自1997年回歸以後,香港就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,成為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。香港的現有制度和生活模式大多從港英殖民地年代過度而來,其中存在許多不合理,不合符時代要求的地方,青年們希望作出改變,希望能有所發展,這很正常。而「一國兩制」,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,正提供了廣闊的空間,香港青年應該在「一國兩制」的框架下,發揮智慧和創意,提出新的構想,推動香港的發展。

但令人遺憾的是,近幾年香港青年主導的一些社會運動,空有滿腔的熱忱和激情,但卻未能在充分了解香港的社會現況的情況下,革除舊弊,亦未能充分發揮「一國兩制」,港人治港,高度自治的空間和優勢,在香港推動具有建設意義的變革,推動香港的民主和進步。

相反,一些青年人以脫離現實,不切實際,不符合香港整體利益,以及大眾福祉的想法,以情緒化的表達方式,用摧毀一切,破壞一切的「攬炒」手段,正為香港帶來巨大的危機。「攬炒」的結果只有破壞,甚至是毀滅,不會為香港帶來好的發展,不可能帶來民主和進步,更不會為青年帶來好的前景。

今日的香港青年,須從「攬炒」的瘋狂中冷靜下來,回顧一下五四的民主和科學的精神,想想香港的現實情況,從「一國兩制」中尋找發展的空間,探索改革的方向,這樣才能讓香港的青年成為促進香港民主、進步、繁榮的動力。

最新文章